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,在蒙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块,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微尘,仿佛连它们也终于得以喘息。
林凡独自一人坐在他的位子上,面前摊开着的不再是闪烁的行情软件,而是一本厚厚的、自己打印并装订成册的《交易手册》,旁边是一本写满潦草字迹的笔记本。
第一次实战的伤痕,经过两天的沉淀,己经从尖锐的刺痛转变为一种沉甸甸的钝痛,更像是一记烙印,提醒着他市场的残酷与自身的浅薄。
亏损的金额他不敢细算,但那挫败感却无比清晰。
他意识到,凭借一时冲动和零散的知识碎片在这里搏杀,与赤手空拳闯入枪林弹雨的战场无异。
他必须建立自己的“作战系统”。
他重新翻到手册的开篇——核心理念。
“龙头思维:不做预测,只做确认。”
他在这行字下面重重划了一道线。
回想买入飞达快递的那一刻,他不正是在“预测”物流板块会持续火爆,“预测”跟风股也能喝到汤吗?
真正的龙头鸿途股份,是在众目睽睽之下“走”出来的,而他因为畏惧和贪婪,选择了逃避和侥幸。
“概率思维:接受单笔亏损是交易的一部分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接受这个反人性的观念。
亏损不是失败,是成本,是如同开店需要支付的“房租”。
成功的交易员不是神,无法保证每一笔都赚钱,他们只是确保在大量的交易中,盈利的总额大于亏损的总额,即拥有长期的整体正期望值。
他上一次的亏损,正是因为违反了多项规则,导致这笔“房租”交得过于昂贵,且毫无价值。
“周期思维:市场永远在牛熊与情绪周期中循环。”
他将目光投向墙上的大盘历史走势图。
那蜿蜒曲折的线条,如同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,有枯水期,有丰水期,有平缓的流淌,也有狂暴的瀑布。
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,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。
他之前只盯着日内的分时波动,却忽略了身处更大周期洪流中的位置。
手册里将情绪周期细分为冰点期、修复期、主升期、***期、退潮期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对应的策略。
“所以,我上次是在修复期末段或者主升期初期,冲动介入了跟风股,然后在分化开始时没有及时止损,最终在退潮初期被迫砍仓……”林凡一边喃喃自语,一边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个粗糙的情绪周期波浪图。
他感觉自己仿佛摸到了那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。
接下来的几天,林凡的生活节奏变得极其规律。
白天,他依然去营业部,但不再是盲目地追逐热点,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。
他开始实践手册中的 “每日盘面数据复盘表” 。
基础数据扫描:他记录下每天的涨停家数、跌停家数、连板高度、市场量能。
他发现,当涨停家数低于20,跌停家数超过30时,市场往往一片哀嚎,这就是冰点期的特征;而当涨停家数超过50,连板高度达到5板以上时,营业部里的气氛会明显热烈起来,这是主升期的躁动。
五看定位分析:看高度:他追踪市场总龙头的演变,观察它是“孤龙”还是能带动板块的“真龙”。
看结构:他分析最强主线的板块梯队是否完整,是否有先锋龙打开空间,是否有中军稳定军心。
他看到赵小姐推崇的“东南材料”虽然偶有表现,但板块内形单影只,无法形成气候,始终无法成为主线。
看赚钱/亏钱效应:他统计连板晋级率,特别注意那些晋级失败股票的走势。
当他看到前天还风光无限的3板股,次日首接低开跌停(核按钮)时,他深刻理解了什么叫“中位股是死亡地带”,以及亏钱效应的可怕传染性。
看共振:他尝试判断主线板块与大盘指数的关系。
有时指数大涨,但热点散乱,这是“虚假繁荣”;有时指数微跌,但某个主线板块逆势走强,这往往意味着更强的内在逻辑。
他甚至开始尝试手册里提到的 “盘前计划生成器” 。
根据前一天的复盘数据,预判第二天可能出现的几种情绪模式(强势开局、弱势开局、修复开局、分歧开局),并据此构思大致的策略方向,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开盘后随波逐流。
这个过程枯燥、繁琐,远没有追逐涨停板来得***。
很多时候,他对着数据感到困惑,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。
但他强迫自己坚持下来。
他知道,这是在构建他交易大厦的地基。
偶尔,他也会向老陈请教。
当他指着某只股票的筹码峰,问老陈如何看待上方套牢盘的压力时,老陈会略显惊讶地看他一眼,然后难得耐心地讲解起来:“看这里,像不像一座山?
股价想过去,就得有足够的量能把这山上的‘筹码’全接下来,这叫‘解放全人类’……”林凡如饥似渴地吸收着。
他开始看懂一些简单的盘口语言,能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攻击型买单,什么是诱多的钓鱼线。
他依然没有轻易下单。
账户里的资金安静地躺着,像是弹药,等待着一个属于他的、符合他正在构建的“系统”的时机。
他知道,距离真正理解这个市场,他还差得很远。
但至少,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,是一个两眼一抹黑的瞎子。
他手里有了一幅残缺不全、但正在一点点被填补的地图。
他笔记本上那句话的下面,又多了一行:“计划你的交易,交易你的计划。”
市场的水依旧深不可测,但林凡己经不再满足于在水面扑腾。
他开始尝试着,笨拙地,学习游泳的姿势。